2005年度福島出口量共62噸當中,銷往台灣數量有35噸。
不過大衛寶兒唱的只是其中一個英文翻唱版本,當年「原版」其實是由Brel授權的英文百老匯歌曲。這首香頌訴說的是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故事,歌詞即使今天也甚為令人震憾。
」 之後就是筆者劣譯中的「溫情」:「tendresse」,其形容詞根「tendre」與英字「tender」同源,有「溫柔」和「柔情」等意思,當中當然也明顯卻雅緻講到女人的溫柔鄉,尤其是Brel生前就是說到明白跟性有關,但也同男性間或泛指人間的情義、友愛不能分離,可以說是Brel生前創作的另一重大主題。柏林自由大學視覺暨媒體人類學博士研究生。Brel一生堅持要「移動」,不能「隨波逐流」,不斷實現人生的夢想,六七年決意告別十多年的巡迴現唱生涯後,開過音樂劇,導演過電影(曾兩次入圍康城),最後還學會了駕駛飛機。其名在國語市場有音譯雅克.布雷爾(官譯)、賈克布瑞爾(蘋果音樂)或傑克貝赫(Master Serie台版)。其曲風和歌詞也因玩味,較難受到法文世界以外更多的了解和認同。
Brel一生前衛,且敢言敢愛敢恨,唯早年保守的法國社會十分執著於「香頌」和「詩歌」的分別,Brel並未獲視為作家。繞了一個圈,就是為了要介紹筆者最崇拜的比利時歌人Jacques Brel。移民英國邁向第11年的我,一直以來都是BBC的忠實觀眾。
成為媽媽後,BBC的兩個幼幼台更成為我的育兒幫手,尤其沒有廣告這點真的很重要,可以避免小朋友因為過早接觸到廣告而產生不必要的物慾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左為2018年的Andrew Marr,現為英國首相的強森當時仍是保守黨政府的外交大臣 然而,這位堪稱英國最具權威性的政治記者,於去年聖誕節前正式從BBC離職,離開這個他待了21年的崗位,從此每周日早上聽不到Andrew Marr分析每周的重要新聞,我和讀者先生都免不了小小地感嘆,彷彿人生少了一個重要儀式。不只我家老公讀者先生有這樣的想法,我身邊許多英國人都認為BBC是他們的驕傲,因為他們覺得雖然要求媒體做到100%的客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,但和商業電視台相比,非商業電視台的BBC不但立場比較中立,製作的節目品質更是享譽全球的好。除了宣布2027年將全面取消和全民徵收電視執照費來養BBC,英國政府還表示未來兩年內的電視執照費會凍漲,維持在目前的一年£159直到2024年,要到2025年才有可能會隨物價調漲。
神奇的「電視執照費」:英國人繳給BBC避免它受商業綁架的年費 整體來說,BBC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讀者家的第一選擇,所以當我上個月得知英國政府宣布即將在五年後取消BBC目前向民眾徵收電視執照費(TV License Fee)的模式時,當下的直覺是感到不妙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這個乍聽之下好像好消息的政策,其實背後隱藏著變相消減預算的事實,因為如果按照目前的通話膨脹來看,電視執照費應該要調整到£167才跟得上通膨的速度,這似乎表示政府要BBC從現在起就學習如何用更少的預算運作,畢竟誰知道五年後改變模式後,BBC能有多少經費可以使用呢? 再者,如果取消向全民徵收費用的模式後,BBC未來徵收的經費的來源大概只剩以下三種模式:一是像Netflix那樣採訂閱制,二是半民營化,三是全部由政府買單,但無論是哪一種,都不是直接來自民眾,BBC還能冠冕堂皇地說自己是全民的電視台嗎? 改組陰謀論:政府想砍BBC預算,因為它太常罵保守黨? 目前BBC靠向全民徵收電視執照費的方式生存,每年歲入32億英鎊,這筆金額在通膨的壓力下已經讓BBC捉襟見肘,BBC還需要在預算更少的情況下想辦法製作出能和Netflix競爭的節目,以為將來如果真的走上訂閱制鋪路,預計將導致下一波的裁員與部門重組。
就我個人而言,BBC新聞台是我收看新聞時的第一選擇,而由BBC資深政治記者Andrew Marr主持的政論節目「The Andrew Marr Show」,更是我打從移民英國以來每個周日早上最期待的節目,除了因為他精闢的分析和獨樹一幟的主持風格,更因為這個節目的指標性地位,讓他總是能發訪問到當下最搶手(或最燙手)的話題人物,透過面對面且現場直播的訪問,提供觀眾能更深入了解新聞議題的機會。我個人覺得這個制度是個偉大的發明,而且不只我覺得好,絕大多數的英國人也認為這個制度很不錯,否則它應該不會從1946年起就開始實施一直到今天還存在着其新政府欲有所為,取消關稅以進口蛋試圖平穩蛋價。由於美國養雞產業大多垂直化經營,美國養雞協會(National Chicken Council)大多由聞名世界的生產者把持,能對美國政府產生影響力,有遊說力道與空間,反觀台灣則不然。
因此引進法國紅標認證的雞種,並且按照紅標認證的做法,更為人道的養育雞隻,雖然成本與養殖時間提高,但喬伊斯農場的雞肉味道卻更加豐富。農曆年前,在蛋價有風聲將漲,但尚未有實際價格哄抬事實之際,新聞即大篇幅報導政府「預防性」查核兩家蛋商價格。過去,以農養工,現在烏鴉反哺,在農業氣氛低迷之時注入新的活力與氣象。「雞本設計」創辦人沈致軒在位居都市的自家陽台養了一隻母雞,初衷是不想吃洗選蛋,但吃放牧蛋的成本太高,因此考慮自給自足,最後除了一隻母雞,陽台上也有了菜園和小魚缸,鄰居也常來串門子看雞,增添鄰里情誼。
台灣養雞業風險高 雖然蛋雞與肉雞因為科技進步與品種改良,蛋雞下蛋數提升、飼料轉換率提高(意指一公斤飼料能換到更多公斤的肉)、飼養到宰殺的間隔天數下降,讓雞蛋與雞肉物美價廉且唾手可得。第二是做法上的調整,自己的蛋自己來產。
根據台灣2020年糧食供需年報,家禽肉類的產量與進口量都大幅增加,再再顯示我們對於雞蛋與雞肉之需求。第一種是如山水畜產,利用科技與數據分析,確保每顆蛋的高品質、且延長蛋的保鮮期,為自己的產品加值。
巧合的是,根據2020年糧食供需年報,肉品自給率逐年下滑。個人養雞值得考慮 其實在美國與英國養雞歷史中,也曾有一段後院養雞風潮,由於雞可以吃人的廚餘,飼養成本低,南北戰爭前的南方黑人與家庭主婦常養著貼補家用,更有女性因此經濟獨立的佳話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筆者建議,政府應從戰備糧食觀點,重新審視蛋農乃至所有農業之角色,除了經濟上的補助,更應提升國人食農教育,讓台灣人民對農業有更親身的體會與了解。本文經《思想坦克》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餐飲業漲聲響起:5類食材漲幅最高,連「休產母雞」也重新投入生產平抑蛋價 北部鬧「蛋荒」:中央部會動起來穩定供給,抓蛋商不當囤積哄抬 家樂福2025年停售「籠飼雞蛋」,動保團體呼籲政府提出廢籠期程、分級制度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第二種則是參考《雞冠天下》中朗恩・喬伊斯的美國商人的做法。
但正因為品種改良,大部分雞隻免疫系統不高,新型禽流感一來容易損失慘重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文:簡慕安 農曆年前就隱隱蟄伏的缺蛋潮,因配套政策無解,全台面臨蛋荒的窘境看起來勢不可擋。雖然消費者如我們,可以理解養雞與產蛋的高風險,但不一定能接受過去的蛋價節節高升,也不能接受沒有雞或蛋食用,那我們該何去何從? Photo Credit: 中央社 養雞方式不該只有一種選擇 對於生產者,有兩個案例可供借鏡。
筆者認為政府管控價格時機過早,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若無發揮,我們怎知道現時合理蛋價為何?即使開工之際,農委會以「支持蛋業」之名,宣布每台斤補助三元台幣,但是否能進入蛋農的口袋仍未可知,且區區三元是否真為合理蛋價,政府豈能證明?難道蛋農路有凍死骨,才知蛋價低點?應返還自由市場競價之手。」 有趣的是,隨著台海關係降至冰點、戰情升溫,對國防設備升級與獲得國際聲量,政府砸錢不手軟,但相關戰備糧食之報導與經費挹注卻寥寥無幾。
政府第一步不是了解漲價的原因與是否必要,懷疑他們是趁火打劫的嫌疑犯,似乎營造出一個「誰漲價誰就坐實哄抬嫌疑」的氣氛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台灣戰備糧食仍不足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美國官員胡佛(Herbert Hoover,其後擔任美國第31任總統)鼓勵美國人養雞,以確保其軍與盟友的食物不虞匱乏,「……把更多的雞蛋、牛肉與豬肉送到歐洲去。雞蛋跟雞肉對於生活與社會安定之重,舉世皆然,如2012年,墨西哥因禽流感撲殺大量雞隻,雞蛋缺乏、且其價格因不肖業者飆漲,低收入戶的民眾買不起雞蛋上街抗議,引發全球關注。就算最後養雞失敗,我想也更能同理養雞戶的心情與辛勞,也不失為一種換位思考與體驗。
筆者認為此舉對警惕不肖商人、或是安撫民心都有十足效果,但於蛋農而言肯定為之心寒。對於消費者,第一是心態上的調整,嘗試看看不同通路所養出的不同食品,味道究竟有什麼差別?試試看放下手邊的單片方形塑膠膜起司,挑戰法國不甚有名的特別的乳酪,擴增你腦中關於「乳酪」的想像,以此心態嘗試較高單價但高水準的雞隻與蛋。
雖然目前在台灣都市養雞,要克服的最大命題是鄰居對雞叫的反應,但沈致軒的例子讓我們消費者多了一個選擇。在一趟到巴黎的旅程中,相比於美國單一品種、幾乎無味的雞肉,他驚豔於法國雞隻品種與味道之豐富多變。
且台灣工業化飼養甚少垂直化經營,雞隻的飼料並非自給自足,而是仰賴進口,議價空間低,飼料微幅上漲就會壓縮所剩不多的利潤過去,以農養工,現在烏鴉反哺,在農業氣氛低迷之時注入新的活力與氣象。
第二種則是參考《雞冠天下》中朗恩・喬伊斯的美國商人的做法。由於美國養雞產業大多垂直化經營,美國養雞協會(National Chicken Council)大多由聞名世界的生產者把持,能對美國政府產生影響力,有遊說力道與空間,反觀台灣則不然。因此引進法國紅標認證的雞種,並且按照紅標認證的做法,更為人道的養育雞隻,雖然成本與養殖時間提高,但喬伊斯農場的雞肉味道卻更加豐富。」 有趣的是,隨著台海關係降至冰點、戰情升溫,對國防設備升級與獲得國際聲量,政府砸錢不手軟,但相關戰備糧食之報導與經費挹注卻寥寥無幾。
且台灣工業化飼養甚少垂直化經營,雞隻的飼料並非自給自足,而是仰賴進口,議價空間低,飼料微幅上漲就會壓縮所剩不多的利潤。第二是做法上的調整,自己的蛋自己來產。
政府第一步不是了解漲價的原因與是否必要,懷疑他們是趁火打劫的嫌疑犯,似乎營造出一個「誰漲價誰就坐實哄抬嫌疑」的氣氛。就算最後養雞失敗,我想也更能同理養雞戶的心情與辛勞,也不失為一種換位思考與體驗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本文經《思想坦克》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餐飲業漲聲響起:5類食材漲幅最高,連「休產母雞」也重新投入生產平抑蛋價 北部鬧「蛋荒」:中央部會動起來穩定供給,抓蛋商不當囤積哄抬 家樂福2025年停售「籠飼雞蛋」,動保團體呼籲政府提出廢籠期程、分級制度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